top of page


旧改记忆|张瑶蕾:割舍不了的童年回忆
我从社交网站上讨论拆迁/旧改的帖子中认识了蕾蕾,和她加了微信继续聊天时,也对她的经历有了极大兴趣,于是决定采访她。 *此次和蕾蕾的采访是通过线上打字采访的形式。文中的照片皆为蕾蕾亲自拍摄。 一、个人简介 您好,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(姓名、年龄、何时搬离惠民路社区)?...
guojade0630
Jul 31, 20244 min read


旧改记忆|贾玉妹:“住在这里很自由”
贾玉妹,今年72岁,自八几年搬到这里后,已经在这栋老房子里生活了将近四十年。她是这栋房子里仅剩的两个住户之一,即将在八月份搬迁到奉贤。搬家对于她来说,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,尤其是即将要动白内障手术,她对搬迁的未来有些不确定,但无奈的是,旧房改造的脚步已不可避免。 在提到对社区的深刻印象时,贾阿姨带着些许怀旧的情感说道:“这里是黄金地带,地铁站公交站都很近。”她提到,虽然周边的交通方便,但这些年来,社区的变化让她感到既陌生又无奈。尤其是每逢年过节时,曾经热闹非凡的滨江,如今已人去楼空,熟悉的景象也渐渐模糊。 谈及邻里关系,贾阿姨的语气中透着温暖。她回忆说,这里曾经住了十多家人,大家的关系都挺好。那个年代,邻里之间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,彼此帮助和支持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。 对于搬迁的第一印象,贾阿姨提到,动迁过程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动静,或许是因为疫情的关系。她说道:“疫情过后一看就搬没了。”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她感到上海变得冷清清的,仿佛“上海”这两个字在她的心中也失去了往日的重量。“以前福禄街、四季春、八埭头都很有名的,现在一样都没有了,一样都没有
guojade0630
Jul 29, 20242 min read


旧改记忆|李少明:现在“不对路子“了
第二位受访者是李爷叔,也同样生活在海翔小区,自称在这里“资格最老了”。 我经阮阿姨介绍认识了李爷叔,他一开始便对我的采访有极大的兴趣。到约定受访当天,我来到他的住所。这里是他的起居室,堆满了各种东西。有李爷叔感兴趣收集的音响和各种电子设备。他早早地拿出了风扇,还给我泡了一杯咖啡。 李少明爷叔的家人自1931年搬到上海后,便在这里住下。李爷叔也在这里长大。他见证了很多历史时刻,例如大跃进,文化大/革命,等等。这次采访,他谈到了很多回忆。 问: 惠民路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的瞬间有哪些? 答:当时我刚学会走路就“大跃进”了,全民炼钢嘛。以前所有的花草树木都被毁掉了之后,就搭了一个高炉,炼铁炼钢。我们这里的雕花门栏和热水汀都被征收响应号召了。 问: 现在弄堂里的住户情况,邻里情况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吗? 答:以前都是高职工的宿舍,一栋就住两三户。现在这里一栋有7户,比以前拥挤了些。现在弄堂里很多都是外来务工人员, 邻居都不是很熟悉,邻里关系越来越“淡薄”了。 因为“一不出门,二看到就很陌生,也不像以前那样谈心,交流很融洽了,以前见到就打招呼了,现在最多点点
guojade0630
Jul 3, 20242 min read


旧改记忆|阮美新:“就像屋檐底下躲阵雨”
海翔小区周边 惠民路始筑于民国2年(1913年),初时以外国人“倍开尔”(Baikal)之名命名为“倍开尔路”。民国32年(1943年)以山东惠民地名改为“惠民路”,沿用至今,沿路为住宅,旧时曾是犹太难民在沪主要居住地之一。...
guojade0630
Jul 3, 20244 min read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