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第二位受访者是李爷叔,也同样生活在海翔小区,自称在这里“资格最老了”。
我经阮阿姨介绍认识了李爷叔,他一开始便对我的采访有极大的兴趣。到约定受访当天,我来到他的住所。这里是他的起居室,堆满了各种东西。有李爷叔感兴趣收集的音响和各种电子设备。他早早地拿出了风扇,还给我泡了一杯咖啡。

李少明爷叔的家人自1931年搬到上海后,便在这里住下。李爷叔也在这里长大。他见证了很多历史时刻,例如大跃进,文化大/革命,等等。这次采访,他谈到了很多回忆。
问:惠民路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的瞬间有哪些?
答:当时我刚学会走路就“大跃进”了,全民炼钢嘛。以前所有的花草树木都被毁掉了之后,就搭了一个高炉,炼铁炼钢。我们这里的雕花门栏和热水 汀都被征收响应号召了。
问:现在弄堂里的住户情况,邻里情况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吗?
答:以前都是高职工的宿舍,一栋就住两三户。现在这里一栋有7户,比以前拥挤了些。现在弄堂里很多都是外来务工人员, 邻居都不是很熟悉,邻里关系越来越“淡薄”了。 因为“一不出门,二看到就很陌生,也不像以前那样谈心,交流很融洽了,以前见到就打招呼了,现在最多点点头。“还是老邻居好,对过几位,天天起早,第一件事就是和我打招呼”
问:以前是什么样?
答:人文(人际关系和文化素养)相当好。以前楼上左右的邻居都很熟悉,他们是高知,大家关系和睦融洽。以前烧了好的菜还会给邻居送,邻居烧了好菜也会给你送过来。现在啊过世的过世,搬走的搬走啦。
问:有没有搬迁意向?
答:希望早点动迁。远就远一点吧,虽然现在年纪大了,但是更照顾子女工作。
问:对这里 会有不舍吗?
答:没有,怨死了。环境不好,空气不好,嘈杂,公共环境太多,邻里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吵架。“每天要戴个面具和人打招呼,很吃力”
问:以前邻居还会保持联系吗?
答:会。疫情前的时候经常会有搬迁走的领居开车回来。感情很深啊。我很喜欢和老邻居交往,有共同话题,用上海话来讲就是“对路子”。和现在的邻居不是很同步。
问:你观察到的动迁的变化有哪些?
答:这里118弄底造了个仓库,把路口断了,那时候有小菜场,旁边都是点心店,店老板都认识的,夫妻店啊什么的。当时的物价真低啊,和现在不能比哦。
问:那么爷叔,你如果搬走最想念的会是什么呢?
答:我的枇杷树。当时还是一棵小树苗的时候买回来种下,到现在都要45年了。






